记录又一大自然珍宝药食同源中药材白术

白术,作为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广泛的药食两用的价值在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白术多生长于我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湖南、陕西等地的山坡草地及山坡林下,光照及气候和适当的雨水造就了品质的存在,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多为凉爽湿润,每日光照时间适中,为其生长提供了好的自然环境。
一、野生白术片的生长环境
野生白术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耐旱、也耐寒,但不耐高温。它们生长在树林、山沟、草地等地方,通过吸收大自然的精华,孕育出丰富的价值。白术的适应性较强,能在多种土壤环境中生存,但更偏爱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切片野生白术现场
切片野生白术现场

野生白术片的采挖与初步处理

  1. 采挖时机细化: 选择在霜降至立冬之间(约农历十月至十一月)进行采挖,此时白术的地上植株茎叶开始枯萎转黄或呈现褐色,标志着其地下根茎的生长积累已趋完成,内部物质相对充实。此时采挖,根茎饱满、质地坚实

  2. 采挖操作要点:

    • 清理场地: 小心清除根茎周围的杂草、灌木枝叶和表层浮土,露出根茎顶部区域,避免盲目下锄损伤。

    • 挖掘工具: 使用窄口药锄或小铁锹

    • 挖掘方法: 从植株周围一定距离(约15-20厘米)开始,由外向内、由浅入深地小心挖掘。动作需轻柔、仔细,目的是尽可能完整地挖出整个根茎,并减少断根和表皮擦伤。尤其对于生长年份较长的白术,其根茎可能较大且分叉,更需耐心。

    • 取出根茎: 当根茎大部分露出时,用手或工具轻轻托起、抖落附着的泥土,取出完整的根茎。避免用力拉扯茎叶导致根茎断裂。

  3. 采后田间处理:

    • 去除地上部分: 立即用刀具(忌铁器,传统用竹刀或铜刀)贴近根茎顶部,切除残留的枯萎茎秆和叶片

    • 初步清理: 在田间轻柔抖落或刷去根茎上附着的大部分松散泥土和沙石避免用水冲洗,以防增加水分不利后续干燥。

    • 分拣与保护: 将采挖的根茎小心放入透气的筐篓(如竹筐、荆条筐)中,避免堆积过厚造成挤压损伤。注意保护根茎表皮,减少磕碰。

野生白术株苗
野生白术株苗

根茎的加工:走向“白术片”

采挖并初步清理后的新鲜白术根茎(称为“生白术”或“鲜术”)需要经过一系列加工才能成为常见的“白术片”。主要步骤包括:

  1. 进一步清理:

    • 将鲜术运回加工场所后,进行更细致的清理。

    • 软毛刷或粗布干燥状态下进一步清除根须、细小泥沙和残留的茎基。仍避免水洗

  2. 分级与挑选:

    • 根据根茎的大小、粗细、形态(是否分叉)以及完整度进行分级。

    • 剔除明显受损(断裂、虫蛀、霉烂)或过于细小的个体。

  3. 干燥(核心步骤):

    • 目的: 大幅降低根茎水分含量,使其质地变硬、不易腐烂霉变,便于长期储存、运输和后续切制

    • 传统方法 – 晒干:

      • 选择连续晴朗、干燥、通风的天气。

      • 将清理分级后的鲜术均匀摊薄洁净的竹席、苇席或晒场上。

      • 日间曝晒,夜间收回或在通风处摊晾(忌淋雨、忌露水)。

      • 需频繁翻动,确保干燥均匀,防止向阳面干裂而背阴面未干导致霉变。

      • 晒至根茎完全干燥、坚硬、易折断,表皮颜色加深(通常呈黄褐色至深褐色),内部断面呈浅黄色或黄白色,质地坚实。此过程耗时较长(数天至数周)。

    • 现代方法 – 烘干:

      • 在天气不佳或规模化生产时采用。

      • 将鲜术置于烘房或烘干机内。

      • 严格控制温度(通常起始于35-40°C,后期可略升至50°C以下)和通风

      • 勤翻动,防止受热不均或温度过高导致表面焦化或内部“糖心”(干燥不透)。

      • 烘干至与晒干相同的干燥、坚硬状态。此法效率较高,但需精细控制。

  4. 闷润与切制(形成“片”):

    • 完全干燥的白术根茎(称为“生白术个”)质地坚硬,无法直接切片。需进行“闷润”软化:

      • 将生白术个堆置于阴凉湿润处(或喷洒少量清水)。

      • 覆盖湿麻袋或草席

      • 保持一定温湿度,定时翻动检查

      • 闷润至根茎内外湿度均匀,质地由坚硬变得柔韧(但不过软),能用刀顺利切割为度。忌过度闷润导致霉变

    • 切制: 将闷润适度的白术个,用切片机或传统药刀,通常沿着根茎长轴方向纵切成厚度均匀的片状(约2-4毫米厚),即为“生白术片”。也有地方习惯斜切或横切。

  5. 干燥(二次干燥):

    • 切好的白术片水分含量会上升,需再次进行干燥(晒干或低温烘干)。

    • 干燥至片体完全干硬、易折断,达到储存要求。

  6. 筛选与包装:

    • 对干燥后的白术片进行筛选,剔除碎片、未干透片、变色片、杂质等。

    • 根据片形大小、厚薄、色泽均匀度进行分级。

    • 将合格的白术片密封包装(如麻袋、塑料袋、纸箱),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处

生长了15年的清洗干净的野生白术
生长了15年的清洗干净的野生白术

从野生白术的采挖到成为可用的“白术片”,是一个尊重自然节律、依赖细致人工操作并遵循特定加工程序的过程。关键环节包括:

  • 适时采挖: 依据地上植株状态判断(霜降至立冬,茎叶枯黄)。

  • 精细挖掘: 力求根茎完整无损。

  • 避水清理: 干燥状态下清除泥土杂质。

  • 充分干燥: 晒干或低温烘干至坚硬(形成“生白术个”)。

  • 适度闷润: 恢复韧性便于切制。

  • 规范切制: 纵切成厚度均匀的片。

  • 再次干燥与分装: 确保成品稳定储存。
    这些步骤共同决定了终白术片的形态完整度、色泽、质地(干燥度、硬度)和清洁度,为其后续的应用形式奠定了基础。

冬季采挖野生白术
图为冬季里正在采挖野生白

三、野生白术片的加工

采挖并初步清理后的新鲜白术根茎(鲜术)需经过特定加工才能成为“白术片”。以下是基于传统与现代实践的常见加工路径:

加工路径一:先整体干燥后切制(主流方法)

  1. 初始干燥 – 焙笼烘烤(传统方法):

    • 器具: 使用竹制或藤编的焙笼置于热源(炭火、柴火灶余热)上方。

    • 操作:

      • 鲜术均匀铺放于焙笼上,厚度适中

      • 使用文火(小火) 提供稳定、温和的热量。火力控制至关重要,避免过猛导致表面焦糊而内部未干

      • 持续人工翻动,确保根茎受热均匀,防止局部过热。

    • 干燥程度判断: 烘烤至根茎约八成干(即重量显著减轻,质地由脆嫩变韧,表皮起皱,但内部仍含一定水分)。此时停止加热

  2. “发汗”回软:

    • 将烘至八成干的根茎取出趁热堆积于阴凉、避风处(如铺有稻草的竹筐或地面)。

    • 覆盖麻袋、草席或厚布保温保湿。

    • 堆积数日(通常3-7天)。在此期间,根茎内部残余水分会逐渐向外渗透,使原本干燥起皱的表皮重新吸收水分变软,整体质地变得较为柔韧。此步骤有助于平衡内外水分,防止干裂,并为后续彻底干燥和切制作准备

  3. 二次干燥 – 精细烘干:

    • 将“发汗”回软后的根茎再次置于烘干设施(焙笼、烘房或现代烘干机)中。

    • 严格控制温度在50-55°C

    • 继续翻动,确保均匀受热。

    • 干燥终点判断: 烘至根茎完全干燥、坚硬。经验判断标准是翻动或轻敲根茎时,发出清脆的“喀喀”声,且易折断,断面呈均一的浅黄色或黄白色,无湿润感。此时称为“生白术个”。

  4. 闷润软化:

    • “生白术个”质地坚硬,需软化才能切片。

    • 将其堆置于阴凉潮湿环境(或喷洒少量水雾)。

    • 覆盖湿布或置于特制保湿容器中

    • 闷润数日,期间定时翻动检查,直至根茎内外湿度均匀,质地由坚硬变得柔韧有弹性,可用刀顺利切割严防闷润过度导致发热霉变

  5. 切制成片:

    • 使用切片机或传统药刀

    • 通常沿根茎长轴方向纵切成厚度均匀的片状厚度通常在2-4毫米范围)。也有斜切或横切,但纵切更为常见,能较好展现内部纹理。

    • 切后称为“生白术片(烘制)”。

  6. 干燥(可选): 若闷润后切片导致水分略增,可短暂低温(<50°C)烘干或阴干至片体完全干硬。

  7. 去须修整: 干燥后,将白术片放入特制竹编撞笼或滚筒中,轻柔翻滚碰撞去除残留的细小须根和碎屑。也可在切制前手工仔细拔除主要须根。

刚采挖的洗净的白术原株
刚采挖的洗净的白术原株

加工路径二:先切制后干燥(生晒法)

  1. 清理与切制:

    • 鲜术进一步清理后(去除大块泥土、杂质,可选择性手工拔除较粗须根)。

    • 直接用刀具(忌铁,传统用铜、竹)纵切成片(厚度同前,约2-4毫米)。

  2. 生晒干燥:

    • 将鲜白术片均匀摊放洁净的竹席、竹匾或苇箔上。

    • 置于连续晴好、通风、阳光充足(但非极端暴晒)的场地进行自然干燥。

    • 日晒夜收(或移至通风避露处),每日勤翻动多次,确保干燥均匀,防止粘连和霉变。

    • 干燥时间: 通常需15-20天或更久,具体取决于天气、切片厚度和空气湿度。

    • 干燥终点: 晒至片体完全干燥、硬脆、易折断,色泽呈自然的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此时称为“生白术片(生晒)”。

  3. 去须: 若切制前未完全去除须根,干燥后同样可通过竹编撞笼轻柔撞击去除残留须根和碎屑

关于干燥方式的说明(客观陈述):

  • 传统观点中,生晒法(特别是切片后晒干) 被认为能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热和风力,避免人工热源的介入。

  • 这种观点认为,在理想天气下(持续晴朗通风),生晒法加工的成品色泽更自然(偏向浅黄白)、气味更接近原料的固有清香、质地相对酥松

  • 烘(焙)干法(尤其指初始高温或控温不当)则可能导致成品颜色加深(黄褐)、质地更紧实、气味可能带有轻微烘烤香

  • 两种方法的核心目标都是实现根茎(或片)的充分脱水,达到稳定、可储存的状态。终成品的具体物理特性(色、香、质)会受到原料本身、加工方法细节(温度、时间、翻动)以及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

深山采挖的新鲜野生白术个子
深山采挖的新鲜野生白术个子

加工完成的标志:

无论采用哪种路径,合格的“生白术片”成品应具备:

  • 形态: 片形完整,厚薄相对均匀(允许一定自然差异)。

  • 色泽: 表面黄白色、淡黄色或黄棕色(受加工方法影响),断面浅黄色或黄白色,可见深色油点(朱砂点)或纹理。

  • 质地: 干燥、坚硬、易折断。

  • 洁净度: 无泥沙、无显著须根残留、无霉变、无虫蛀。

  • 气味: 具有白术特有的、或浓或淡的香气(生晒法可能更清香,烘培法可能带微烘香)。

从鲜白术根茎到“白术片”,核心加工环节围绕着干燥脱水和形态制备(切片) 展开。主要区别在于干燥与切制的先后顺序以及干燥所依赖的能源(人工热源 vs. 自然日光)。工艺中的关键控制点包括温度管理(防焦)、均匀翻动(防霉、促匀)、水分控制(发汗平衡、终点干燥度)以及终成品的物理规格(片厚、洁净度)。这些步骤共同决定了白术片的外观、质地和储存稳定性

野生白术切片晾晒,白术的作用
晾晒白术片

野生白术片的物理特性与影响因素

野生白术片终呈现的物理状态与感官特征,是其特定生长环境、根茎成熟度、加工工艺选择及操作细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特征构成了评估其作为加工成品的重要依据。

体现其来源与加工的典型物理特性:

  1. 形态与规格:

    • 片形: 通常为纵切长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取决于根茎原始形态和切制方向)。边缘偶有浅裂或凹凸(反映根茎分叉或表面特征)。

    • 厚度: 加工规范的成品片厚度相对均匀,多在2-4毫米范围内。过厚可能导致干燥不均,过薄则易碎。

    • 完整性: 优质加工力求片形完整,无显著碎裂或缺损

  2. 色泽:

    • 表面与断面: 呈现黄白色、淡黄色或黄棕色。具体色泽深浅受以下因素显著影响:

      • 加工方法: 生晒法成品通常色泽较浅(偏向黄白色),烘(焙)干法成品可能色泽略深(偏向淡黄棕或黄棕色)。

      • 干燥程度: 充分干燥者色泽稳定,未干透处可能颜色不均或易变色。

      • 原料特性: 生长年限、产地土壤成分也可能带来微妙差异。

    • 特征结构: 在断面或近表皮处常可见散在的深色小油点(俗称“朱砂点”或“油室”) 以及放射状或环状纹理,这是白术根茎的固有组织结构。

  3. 质地:

    • 硬度与脆性: 成品片质地坚硬易折断,折断时发出清脆声响(尤其在充分干燥后)。这是低含水量的直接体现。

    • 质地差异:

      • 生晒法成品: 由于依赖自然风干,质地可能相对酥松、略显轻泡

      • 烘(焙)干法成品: 受控热力作用下,质地可能更为坚实、致密

  4. 气味:

    • 具有白术特有的香气浓郁度不一

    • 加工方式影响:

      • 生晒法成品: 气味通常更接近原料的固有清香,可能带有微弱的“日光晒干”气息

      • 烘(焙)干法成品: 气味中可能融合了白术本香与轻微的烘烤香或“火香”(尤其当使用传统焙笼时)。

  5. 洁净度:

    • 表面: 应洁净,无附着泥沙、灰尘、霉斑或虫蛀痕迹

    • 须根处理: 加工过程中(切前拔除或切后撞制)应去除明显的须根残留

新鲜采挖的野生白术样子

影响成品特性的关键因素:

  1. 生长环境与原料基础:

    • 野生环境: 陕西秦岭等地凉爽湿润的气候、适中的光照、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被认为有利于白术根茎积累更丰富的内含物质,在物理形态上可能表现为根茎更为粗壮、饱满、坚实。这是后续加工获得特定品质的基础。

    • 采挖时机: 霜降至立冬期间采挖,根茎生长成熟、物质充实、含水量相对降低,为加工(尤其是干燥)提供了有利的起点。

  2. 加工工艺的选择与执行:

    • 干燥方式:

      • 生晒法: 在理想持续晴好天气下,依靠日光和自然通风缓慢干燥。传统观点认为此法能大程度保留原料的原始物理和感官特性(色浅、气清香、质稍酥)。缺点是极度依赖天气,耗时长,易受环境影响(雨露、灰尘)

      • 烘(焙)干法: 利用可控热源(文火、特定温度) 加速干燥。优势在于效率高、不受天气限制、干燥均匀度相对易控关键在于温度控制精准(防焦糊)和翻动勤快(防受热不均)。不同热源(炭火、电热)和温度曲线会影响终色泽和气味。

    • “发汗”环节(烘培路径): 此步骤对平衡根茎内外水分、防止干裂、促进内部物质均匀转化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切片的质地均匀性和完整性

    • 切制技术: 闷润程度、刀具锋利度、切工手艺影响片形的规整度、厚薄均匀度和边缘的破损程度

    • 去须修整: 影响成品的洁净度与外观

总结:

野生白术片的物理特性(形态、色泽、质地、气味、洁净度)是其野生本源与人工技艺结合的具体展现。其呈现状态,深刻依赖于:

  • 特定山野环境的孕育(如秦岭的温湿条件与土壤)。

  • 适时采挖获得的成熟原料

  • 所选择的加工路径(生晒 vs. 烘培)及其严格、精细的执行过程(控温、翻动、发汗、切制、去须)。

  • 理想的天气条件(尤其对生晒法)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塑造出具有鲜明特征且稳定可储的“白术片”。认识这些关联,有助于理解不同成品在感官表现上的差异,并专注于其作为传统加工食材的物理属性本质。

采挖野生白术
采挖野生白术

在传统饮食中的应用方式上,白术片展现了其融入日常的灵活性:

  1. 煲煮汤羹:

    • 将干燥的白术片(通常数克至十余克)与其他食材(如肉类、禽类、根茎类蔬菜、豆类或菌菇)一同放入锅中。

    • 加入足量清水

    • 长时间慢火煲煮(通常1-2小时或以上)。在此过程中,白术片的质地会逐渐软化,其特有的香气和微苦后甘的风味基调缓慢释放并融入汤中,为汤品增添一份风味层次和源自山野的韵味。煲煮后的白术片质地变得绵软,可视个人喜好选择是否食用。

  2. 热水冲泡:

    • 取适量干燥白术片(通常几片)置于杯盏中。

    • 冲入90摄氏度以上的沸水

    • 加盖焖泡一段时间(通常10-20分钟或更久)。

    • 冲泡过程中,沸水有助于更充分地浸出白术片的风味物质和内含成分,使所得水液呈现出浅黄色至淡棕色,并带有白术特有的、或浓或淡的香气。可反复冲泡直至风味转淡。

作为具有“药食同源”历史文化背景的传统食材,白术片的使用体现了对古老饮食智慧的延续:

  • 其融入饮食的方式(煲汤、泡水等)承载着悠久的民间实践和地域饮食习惯

  • 它被视为一种具有特定风味(清香微苦带甘)和质地特性(干燥坚硬,煲煮后软化)的特色自然食材

朱砂点明显的野生白术片

关于使用的普遍性提示:

  • 风味探索: 初次尝试可从小份量开始,逐步适应其风味。其香气和微苦感可能并非所有人立即喜好,可通过搭配其他风味浓郁的食材(如生姜、红枣、肉类) 在煲汤中调和。

  • 物理特性利用: 其干燥坚硬的质地决定了需要长时间煲煮或沸水焖泡才能有效释放风味和软化。

  • 文化认知: 了解其作为“药食同源”食材的背景,意味着认识到它在传统饮食文化框架内的应用,但这不等同于现代医学或营养学的具体建议

  • 信息获取: 对于希望更深入了解其传统应用背景、搭配方式或文化内涵的个人,咨询熟悉传统食材应用、烹饪或饮食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如资深厨师、传统饮食文化学者、合格的中药材鉴别师/炮制师)是获取相关信息的合适途径。他们能提供关于食材特性、传统用法、风味搭配及文化故事的知识。


野生白术片,从山林的根茎到餐桌的片材,其旅程凝结了自然的馈赠、时令的把握与匠心的加工。无论是投入汤煲慢炖,还是以沸水唤醒其蕴藏的风味,它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连接传统、体验山野滋味的饮食方式。理解其来源、工艺与特性,并在尊重其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探索其应用,方能更好地领略这份源自大地与时光的馈赠。

1人评论了“记录又一大自然珍宝药食同源中药材白术”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背景音乐
00:00 / 00:00
滚动至顶部